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
APP下载
扫码下载APP
融媒矩阵
  • 人民号
  • 科普号
  • 北京号
  • 微博号
  • 头条号
  • 腾讯号
  • 百度号
  • 央视频号
  • 抖音号
  • 微信号
QR Code
当前位置: 首页 科普活动 正文
北京科学嘉年华顺利收官,“一主五辅”共绘精彩科普画卷
2024-09-27 来源:北京科协 阅读量:3.1万

9月15-25日,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在全市范围内展开,通过北京科学中心主场活动,国家自然博物馆、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、天坛公园、钟鼓楼文化广场、石景山首钢园五大专场活动,以“一主五辅”的形式共绘科普画卷。活动巧妙地将北京中轴线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,转化为科普教育的璀璨舞台,将历史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展示集于一体,促进了科学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,为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。

聚焦中轴线

开启科技与历史交融之旅

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契机,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以“科学+ 相约最美中轴线”为主题,在北京中轴线的多个重要节点上展开,打造了一场中轴线上的科普盛宴。

在北京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,北京科学中心主场活动开设了“科技中轴——北京中轴线上的科技”展,挖掘科技文化在北京传承与发展的历程,力求再现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。从钟楼的声学原理到正阳门箭楼千斤闸的力学结构,每一个展项都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求欲。

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起点的钟鼓楼,在古代以报时功能而闻名。钟鼓楼专场活动通过“穿越中轴线”“时间的奥秘”等特色展览展示,采用沉浸式数字展和交互体验,让参与者深入了解钟鼓楼的历史背景,体验北京中轴线的深厚文化。

沿着北京中轴线继续向南,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专场活动以“中轴线上的路桥文化”为主题,开设了“探秘智能高铁”科普展览、“铁路中的科技”儿童绘画作品展区,以及科普讲座、科普实验等,让观众体验铁路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继续向南,来到北京中轴线重要遗产点——天坛。天坛公园专场活动开设了一系列主题为“中轴线上的生物多样性”的特色活动,如依托古建筑开展的“漫游天坛古建筑”科普互动体验活动,“打卡”天坛里的每一处“圆”;围绕古树开展的“中轴线上的活文物——古树自然观察”科普活动,讲解古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意义;聚焦观鸟的“中轴线遗产点生态观鸟”主题科普体验活动,让参与者更直观地了解和体验中轴线上的生态文化特色。

在与天坛公园比邻而立的国家自然博物馆专场活动中,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“中轴线上的生态文明”为主题,精心准备了“昆虫‘记’——鳞翅精灵”“探寻大自然的消息——物候观察”“沙漠之舟”“芬芳自然”等专题科普活动,带领小朋友感受勃勃生机。

从科技智慧到文化底蕴,从生态文明到先进科技,这些活动以北京中轴线为纽带,将科学与文化紧密相连,让公众进一步领略到中轴线的魅力和价值。

动员社会力量

打造科普品牌

在推动科普工作深入发展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征途中,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,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科普品牌,是至关重要的一环。

本次活动通过社会化、组织化、项目化、网络化的方式,协调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开展科普活动,组织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、科普工作者和科技科普志愿者等广泛汇聚科普资源,自觉参与科普活动,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的科普活动网络。

大型科普活动往往能够成为汇聚各方创新资源,共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平台。除了科技场馆等科普阵地,北京还有许多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将各自独特的创新资源贡献出来,形成多元化、立体化的科普生态系统。

例如,在北京科学中心主场活动中,科普与创新展示篷区集结了中国科学院大学、北京交通大学、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、奥克福(北京)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的创新成果;“大手牵小手,共筑安全梦”应急科普展的专业内容得到北京市消防志愿者服务总队的支撑;“气象科技新视界”现代气象科普展区则是与北京市气象局、北京气象学会合作设立。

围绕科普日主题,综合各领域专业资源优势和特色活动,成功打造出一批具有首都文化特色的科普品牌,如“首都科学讲堂”“铁道大讲堂”“赛先生来了”等,丰富公众的科普生活,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。

策划受欢迎科普活动

引领科学教育新风尚

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以其独特的活动设计理念,成功打造了一系列“小而精”、“小而美”、接地气、受欢迎,具有首都特色的群众性科学文化活动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生活,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。

无论是中国铁道博物馆的儿童绘画作品展,还是钟鼓楼的科学表演秀,抑或是石景山首钢园的VR体验,各专场活动均精心策划,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最精彩的科普内容,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。

在科普内容的选择上,既有高大上的高端前沿科普,如跟随“探秘智能高铁”展览学习智能高铁知识、借助VR与AI技术沉浸式体验《一梦入大唐》、佩戴VR眼镜体验“海油观澜号”的深海作业等;也有接地气的民生科普,如跟着消防志愿者学习电动自行车快充的解决方案、观看“岁暮朝夕——时辰节气养生”展览学养生知识、观察昆虫结构来了解“鳞翅精灵”等。这种结合高大上与接地气的科普方式,满足了不同年龄层、不同兴趣爱好的公众需求,不仅拓宽了公众的视野,也增强了科普的实用性和吸引力。

同时,活动将科普内容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,开展场景式、互动式、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,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、想象力、探求欲,做好科学教育加法,推动科普资源助推“双减”,助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、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。

为了寓教于乐,让青少年们实现“在玩中学习”,多个展区都设置了互动性强的展项。参观者可以跟着AED-CPR一体机学习如何进行心肺复苏;也可以自己动手拼装3D火车模型;还可以头戴传感设备,通过脑电波控制小车与他人竞速……

这种将科普内容与高度互动性展项相结合的方式,无疑是提高青少年对科普内容接受度和兴趣度的有效策略。它打破了传统科普教育单一、静态的模式,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,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,从而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

北京科学中心特别设置的科学教育展区,更是成为了青少年科学学习的乐园。这里不仅有流动科普体验展、科普阅读等区域,还定期举办高频次、多样化、有亮点的科普、科教活动。从场馆科学课到志愿者展厅讲解,从每周一堂科学课到流动科技馆巡展,再到科幻教育沙龙、英才交流会等高端交流活动,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,更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、交流思想的平台,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。

通过这些丰富的科普内容,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科学性、趣味性、教育性于一体的科普文化活动平台。这些活动不仅让公众在参与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,更为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,培养创新人才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
来源:北京科协

记者:赵玲

典赞时刻·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
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
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
要闻关注
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“北京篇章”—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
揭秘“地下东六环”: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“十车道”
爬坡、过坎、拐14个弯!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“卷”啥?
2027年底北京将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
推荐阅读
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 · 2024首都海归创新季在京开幕
2024-09-22 北京科技报
北京科学嘉年华石景山首钢园专场活动拉开帷幕,展现前沿科技魅力
2024-09-21 北京科技报
北京科学嘉年华北科院专场活动开幕,精彩展项全面启动
2024-09-20 北京科技报
北京科学嘉年华北京科学中心主场活动有哪些精彩内容?来,一起探索这场科普盛宴
2024-09-14 北京科技报
QR Code
扫码分享当前页面